很多人都喜欢拿强迫症来“调侃”。
比如,看到有人把被子叠得四四方方、整整齐齐,或者特别爱干净,反复洗手,便会忍不住地调侃道:“你怕是有强迫症吧!”
这种“调侃”的方式,会让许多人误以为强迫症只是一种“追求完美”的性格。
实际上,强迫症(OCD)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,甚至被人称为“精神癌症”。
据世界某公益机构统计数据显示:强迫症的患病率大概是2%-3%。也就是说,每100个人里,就有2-3的人患有强迫症。
1内心矛盾和反复的强迫症
什么是强迫症?
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,它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的神经症。
通俗的来说,它就是一种自己难为自己的心理问题。
与抑郁症一类的精神疾病不同,强迫症患者的思维和意识十分活跃,他们所强迫的对象往往是那些可能给自己带来不良后果的事情。
强迫症的特点往往是有意识的强迫与反强迫并存,在强迫症患者的大脑里,就像是有两个小丑在打架。
一个小丑是患者强迫的对象,比如反复洗手、反复关灯。
另一个小丑则是反抗强迫的意识,比如克制自己不要洗手、不要关灯……
正是因为强迫意识与反强迫意识共存,才会使得患者长时间生活在纠结、穷思竭虑的状况中无法自拔,如果不依靠外界手段干预,患者很难自愈。
2人们对强迫症的误解
1、强迫症不是病
生活中,人们习惯将强迫症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,定义为“怪癖”,并试图去改变、纠正他们:
“不用再洗了,已经很干净了!”“门已经关了,不用再检查了!”……
强迫症患者所表现出来的重复行为,并不是“习惯”那么简单,而是他们真的生病了。
比如:
人们在摆放身边东西的时候,总喜欢将它们按照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好;
裙子有一个角折了,总想把它抚平;
手机屏碎了一块边角就想马上去换屏等等。
但这些生活中的琐碎小事,还构不成疾病,最多也就是一个强迫症状。
真正拥有强迫症的人,就会严重了许多。
比如,出门的时候一定要反复检查门锁有没有关。
有时候检查一遍还不够,到了楼下又要跑上去检查,反反复复好几遍,甚至要拍照确认才能安心。
走在马路上,强迫症患者可能会反复的数着周围的一些树、电线杆,虽然他们知道这没有意义,但还是会控制不住地去数。
2、强迫症属于精神病吗?
许多人认为,强迫症是精神病的一种,甚至将它们和精神分裂症混为一谈。
然而,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。
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,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、具有攻击性等症状。但强迫症不是,它只是属于精神一类的问题,准确的来说:强迫症属于神经症类。
和精神分裂症不同,强迫症患者对于自己的行为和症状都是有所认识的,他们主观上也是认为自己有病,并且希望摆脱这种控制和强迫思维的折磨。
但是,由于自己的穷思竭虑,强迫症患者始终无法说服自己。
当强迫意识和反强迫意识起冲突的时候,就容易产生焦虑、抑郁的情绪。
严重的强迫症患者,还有可能将症状泛化,不仅对身边的一些小事强迫,还会对一些危害自己人格、尊严甚至生命的事也有所强迫,这种症状和精神分裂症有些类似。
这也是许多人容易将严重的强迫症看作精神分裂症的一大原因。
3、强迫症就是反复关灯、洁癖?
许多人最初认识强迫症,都是从反复洗手、关灯以及洁癖上开始的。
所以,他们先入为主的认为,强迫症的所有症状就是这些。
然而,真正的强迫症并不局限于以上几点,它会体现在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。
比如:一些强迫症患者在说话、打字的时候都会数有几个字,有没有自己避讳的字、词等。
甚至还会刻意在自己的文字里加一些毫无意义的字眼,从而来满足自己的强迫心理。
其次,强迫症患者的症状千奇百怪,如果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上,就会出现“泛化”的现象。
所谓的强迫症“泛化”是指:
从只强迫一个观念到越来越多的观念。这些观念可能是像接力棒一样传递的,也可能是同时强迫的。
强迫症泛化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人格,一般来说,强迫症患者比较内向、敏感又固执,同时参杂着许多完美主义。
当患者患上强迫症后,这些症状就使得原生人格成分中的敏感部分更加的敏感化,从而引起强迫。
另外,强迫症并不仅仅只有强迫行为一种,它也包括了强迫思维。
强迫思维的危害甚至比强迫行为还要可怕。
比如,某人在儿时经历过校园暴力,他一直不堪回首往事。
当他患上强迫症后,就会克制不住的去回忆自己最惨痛的那段经历。
由于这种强迫思维的存在,会让他产生反强迫的思维,努力去克制这种回忆,但是越克制,强迫思维所带来的冲击力度就越大。
他饱受折磨,无法抗拒。
到后来,他只能妥协,无力的去回忆那段最痛苦的回忆,从而产生抑郁等其它情绪。
再打个比方:正常人被一部恐怖片里的某个镜头吓到后,就不会看第二次了。
但是强迫症患者不一样,越是自己害怕的东西,他就越有一种执念去反复观看。
结果强迫症患者反复观看那个镜头,在潜意识的作用下,也一次次的被那个镜头所折磨。
3如何正确面对强迫症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