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么问题来了这次降水过程究竟如何发展?落区和强度较早前预报为何有调整?公众应注意什么?
提现服务联系图片中客服QQ 咨询电话18052232749
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
对此进行了跟踪解读
问:目前来看,本轮强降水过程预报与早前预报相较,是否进行了一些调整?与哪些因素有关?
陈涛:根据最新预报趋势,整体上,本轮降雨的预报降水量级要往稍弱的方向调整。华北地区主要降水带还是会在太行山东麓沿山地区,局地有暴雨到大暴雨;在山西南部、河南西北部、河北南部以及北京西南部山前地区降水较为集中。同时,黄淮、江淮等地也有强降雨,这些地区的降水对流性强,短时强降水特征非常明显,近两天经常会有小时雨强超过80毫米的强降水。
根据最新观测资料和预报产品综合分析,影响华北地区的低涡倒槽系统比原先预报位置要偏南一些,东南风强度有所减弱,不利于向华北地区水汽输送;从环境条件分析,对流的不稳定性条件也有减弱。黄淮、江淮地区的强降水主要与低涡东部和南部边缘的急流区和辐合有关。
简单来说,目前我们对预报结论的调整,与当前天气系统的不稳定性有较大关系。
问:为何天气预报中,关于降雨落区、强度的预报常会发生变化?是否意味着预报难度较大?
陈涛:目前,人们对于对流性强降水的预报仍面临较大挑战。强降雨是不同时间、空间尺度影响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,不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,对与强降雨有关的各方面条件和资料进行全面、综合分析,很难得出准确预报结论。受制于监测手段和强降雨发生发展机理研究上的不足,当前,全球主流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对于强降雨,尤其是对流性强降水的落区和量级预报方面,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,这也增加了主观预报的难度。
打个比方,就像我们从半空中向地面泼一盆水,计算机可以模拟出大体有哪些地方会被打湿,但因为水滴不是均匀落在地面,我们也无法模拟每颗水滴的下落情况,要想精准判断地面每个点上被打湿的“程度”,存在极大挑战。
我国现在的气象预报业务水平,对于大范围的区域性暴雨过程,有较强的预报能力。就本轮降水过程而言,预报员对黄淮江淮地区的大体降水落区,是能够把握的;但对于局地性暴雨、大暴雨以上量级的强降水,预报难度就非常高。热动力条件、水汽含量、对流不稳定情况,在较长的预报时效上,会影响到对降水落区、强度的预报。强降雨的落区、强度预报是全球大气科学领域内的公认难题,也是我们要重点研究攻关的领域。
问:既然强降水的落区、强度预报会随时效变化而调整,公众应该注意什么?
陈涛:首先要了解一些科学常识。天气预报必然受到天气系统可预报性的制约。基于目前科技水平,我们对不同尺度天气系统的预报能力是不一样的。比如说,对于大范围冷空气、寒潮等天气过程,预报时效能达到提前一周左右时间;但对于局地性强、对流性明显的强降雨,气象部门能够提前准确预报的时间,会缩短到1到3天以内。而且随着时效的变化,当临近天气过程发生,预报结论也会进行相应调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