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熊猫国家公园: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
发布时间:2022-02-28来源:未知 编辑:生活头条
【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】
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
过完元宵节,送走最后一批客人,四川成都都江堰市红山庄民宿老板吴登全转身来到自家工地,又忙碌起来了。
“暑期旅游旺季的时候,如果计划到这里来过周末,最好周一就预订房间。”吴登全说。这一次,他在对原有10个客房进行改造提升的同时,一口气在宅基地上新建了19个玻璃房间,今年暑期的接待能力将大幅提升。
红山庄所在的都江堰市龙池镇飞虹社区党委副书记王贤祥告诉记者,飞虹社区原名高原村,紧邻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龙溪—虹口区域,与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高原管理站隔河相望,闻名遐迩的虹口漂流码头就在村口。近年来,特别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,这里以良好的生态环境,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休闲度假。
2020年,按照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要求,都江堰市整合归并辖区内的自然遗产地、风景名胜区、自然保护区、森林公园、国有林场共5类自然保护地的部分区域,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。整合后的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总面积为393.97平方公里,约占都江堰市域面积的三分之一。
“龙虹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、川金丝猴、扭角羚、珙桐、连香树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任务。这里直接联系着岷山山系和邛崃山系两个最大的大熊猫野生种群,是大熊猫生存繁衍的关键区域和天然走廊。”龙溪—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、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管护总站副站长蒋礼立说。
国务院在关于同意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批复中提出,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、完整性保护,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,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永续发展,强化监督管理,完善政策支撑,为构建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。
“国家公园的建设,离不开群众的支持,也必须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获得感。”蒋礼立说,大熊猫国家公园都江堰片区在推进生态资源管理创新、生态保护科研创新的同时,着力推进生态旅游发展创新、生态价值转化创新、生态文明共建创新,凝聚起绿色发展的合力,展现出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特色。
数十年如一日的保护工作,使龙溪—虹口区域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。目前,区域内有野生大熊猫16只,同时还有其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,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0种,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,国家二级保护植物8种。
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,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兴起和发展。高原管理站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,构建起核心保护区为禁止开发区、一般控制区及外围区域为半开发区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。他们在外围区域建起总长数十公里的多条森林栈道,打造自然科普教育馆、标本馆,探索开展亲子游、研学游、绿道游等活动,形成山地科考、科普教育、生态体验、定制旅游等于一体的运动休闲特色区域布局。
“这里离成都市区仅100多公里,夏季十分凉爽,很多游客都会趁周末过来爬山、漂流,还能带孩子参加自然科普教育,近距离看大熊猫标本。”王贤祥说,游客来了,村里的旅游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。尝到了保护生态的甜头,群众对保护工作也越来越支持了!
几年前,飞虹社区挂牌“高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小区”,探索野生动物保护新模式。“我们成立巡护监测队,农家乐的老板都是队员。6条巡护路线每月都要巡护一次,每次都要七八个小时,但老板们都踊跃参与,从不退缩,因为他们知道,生态好了,生意才能好!”王贤祥说。
几年来,飞虹社区管护区域内的狩猎、打笋、盗伐等破坏森林生态的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,野生动物开始恢复性增长。红外线相机监测影像显示,毛冠鹿、斑羚、花面狸、黄喉貂、豹猫、红腹锦鸡等陆续“打卡”,野生动物种类较2016年之前增加了13种。
“这里的野生动物包括鸟类都越来越多,一个脸盆大的补水池就能吸引大量飞鸟落脚。”王贤祥说起下一步规划时难掩兴奋——社区具备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,村民又十分熟悉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分布情况,可以给游客当向导,发展观鸟产业的时机越来越成熟。
“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!”王贤祥说,发展观鸟产业,将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价值的又一次转化,群众获得感将更加强烈、更加持久。
《光明日报》( 2022年02月28日 05版)
[ 责编:孙宗鹤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