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有型观念 > 正文

作家的幸福感从何而来?

发布时间:2022-01-11来源:未知 编辑:生活头条

客服

【言无不劲】

在一个普遍信仰物质的时代,作家通过精神自足和给予而收获幸福感,无疑显得百般可贵。

陈劲松

“2021,你幸福吗?”近日,“2021中国幸福城市论坛”在北京举办,同时公布了2021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系列榜单。据悉,该项活动已连续举办了15年,今年的活动主线为“让人民生活幸福是‘国之大者’”。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,我在各上榜城市紧随其后的宣传报道中,开始思索一个问题:中国有那么多城市,每座城市又有那么多作家,对他们来说,文学创作能否带来幸福感?或许,绝大多数作家会认为这根本不算问题,因为在他们眼中,文学创作肯定能带来幸福感。只是,这种幸福感究竟体现在何处?恐怕又难以给出标准答案了。作品得以发表出版,或者得到一笔不菲的稿费,或者拿到各类文学奖,甚至最终成为经典载入文学史,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收获,对于作家而言固然能带来某种幸福感,但我想,一定还有比这种幸福感更真实、更持久的幸福体验。这种体验,与物质无关,与精神相连,它源于写作的过程,也源于读者的认可,还源于评论家的解读——也许,唯有此种幸福感,更容易慰藉作家的心灵。

作家的幸福感,源于写作的过程。对于一个真正热爱写作的人来说,自然会享受这一过程。美国作家布考斯基说:“写作是最终的精神病医生,是所有上帝中最慈善的上帝。”作家当然不是精神病人,但他可以从写作中获取精神的满足和愉悦。灵感迸发的那一刻,幸福感犹如电流一般,击中了作家的每一个关节。倘若历经千辛万苦而写出满意作品,则这种幸福感将达到极限。换句话说,写作《红楼梦》的曹雪芹,在精神上一定是幸福的,尽管他彼时在物质上已陷入穷困潦倒的地步;写作《废都》的贾平凹、写作《丰乳肥臀》的莫言,在精神上一定是幸福的,尽管这两部小说出版伊始即遭遇了铺天盖地的批评。在作家陈应松看来,“写作是一种‘精神狂欢’,这是真实不虚的。”

作家的幸福感,源于读者的认可。作家因写作直接收获幸福感,读者则因读到好作品间接品尝幸福感。而读者认可的前提,是作家用心写出了好作品。好作品虽无固定标准,但必然有某些共同之处,那就是引领读者向善、向美、向崇高,对社会与人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。诚如作家巴金生前曾反复强调的:讲真话,把心交给读者。在作品中讲真话,这的确很重要。俄罗斯作家索尔仁尼琴就此有过类似的表达:“一句真话的力量比整个世界都重。”优秀的作家,他的写作必然与现实生活接轨,竭力发现并揭示生存真相。而有价值的文字,定然溶入了作家一颗热忱的心。他愿意让读者通过他的文字,来触摸他的心,并由此感知他的灵魂。最终,他的文字让读者感动,愉悦,乃至沉迷,他的幸福感也随之溢于言表。

作家的幸福感,源于评论家的解读。作家的写作,首先确乎是为自己的情感宣泄找到一个突破口。作品完成后,作家的使命告一段落,他可以放之任之。但此时,他的作品倘能得到评论家认真而客观的解读,同样能产生幸福感。不过,在此要澄清一种观念,那就是文人相轻。文人自古相轻,我想既指作家与作家的关系,又指作家与评论家的关系。作家与评论家之间,有没有比这种尴尬关系更美好的关系呢?有。作家贵于讲真话,评论家亦贵于讲真话。对于评论对象,若能从文本出发,好处说好,坏处说坏,时时提醒作家不要忘记使命,甚至在紧要关头为其指点迷津,则必定为自己确立批评品格的同时,赢得作家的尊重。不暧昧,不谄媚,相互尊重,彼此坦诚,此乃作家与评论家在“相轻”之外,一种尤其值得珍视的关系。这样的文人,怎会生出嫌隙?而若能越过这层关系,实现作家与评论家的真诚沟通,发自肺腑的幸福感,自然不请而来。

诚然,作家幸福感的获取通道和途径,绝不止于以上所述几种。但无论哪种方式,都离不开精神的滋养,离不开文字的经营,离不开思想的撒播。在一个普遍信仰物质的时代,作家通过精神自足和给予而收获幸福感,无疑显得百般可贵。面对日益喧嚣的外在世界,我们的作家,理应倍加呵护并珍惜这种内在的幸福感。

(作者系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师、文学博士)

以上文章发表的言论,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证券时报立场。

大家都在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