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新闻焦点白条额度自己怎么套出来,白条出库秒靠不靠谱
发布时间:2021-10-18来源:未知 编辑:生活头条
即使衣食无忧,但在精神层面,我们却始终被一种匮乏感纠缠,不够美,不够瘦,不够聪明,不够有钱,工作不够好,房子不够大,人生不够成功……
在现代社会,我们努力追求金钱、爱、安全、幸福,以及最好版本的自己,但又永远感到匮乏。于是,我们求助于各种旨在提升自我的励志书、成功学、心理自助书籍和课程:如何锻炼肌肉,如何提高智商,如何修炼情商,如何财务自由,如何获得真爱,如何成就完美的人生……而且通常承诺可以在3个月、4个星期或者24小时内速成。
当个人成长/自我提升成为一门利润丰厚的生意时,或许我们应该停下来问问自己,这种关于自我的匮乏感到底从何而来?关于提升、变化的执念又从何而来?我们现在的自我到底有什么问题?怎样才算是最好版本的自我?自我升级的界限在哪里?停滞不前的人生真的毫无价值吗?
很多时候,关于我们应该怎样生活,社会早已为我们写好了脚本,只不过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。比如,当我们将人生视为一个进步的过程,只要有足够的意愿和相应的技能,就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塑造、自我雕琢之中达到完美的境界时,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相信这一点?
在我的成长过程中,没有“做最好版本的自己”之类的概念,我们几乎没怎么想过“自我”这种东西。关于人生,除了不要浪费食物之外,我母亲只教过我两个最基本的道理:1.你是个普通人家的孩子,你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有好的未来;2.别人能做到的,你也能做到。
这当然是她自己的人生经验。他们那一代人,对匮乏和痛苦有足够多的体验,对人生的期待值不高,但作为红旗下长大的一代,又相信人定胜天这种事情。所以,在她看来,人生是可以掌控的,但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。当动力不足时,可以引入向上比较的机制,激励自己继续前行。当然,她关于子女教育的参照系不过方圆十里,比如她经常拿隔壁家的一位哥哥来激励我,“你看看那个哥哥读书多么用功”,以至于我每次见到那个哥哥扭头就跑。
以前的世界可能真的比较简单。我遵照她的原则践行我的人生,再加上一点点运气,也安安稳稳地活到了今天。我努力地学习,考上好的大学,找到好的工作。无论工作还是生活,也是她教我的,尽量保持合理的野心和朴素的责任感,量力而行,尽己所能,与人为善。
但是,当我的孩子出生后,当我思考孩子的未来人生时,突然发现我母亲的原则已经行不通了。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,只要努力就会有好的未来吗?别人能做到的,你也能做到吗?
他刚出生的那段时间,我有时候看着他坐在小小摇椅上对着我笑,心里一片茫然。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?我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?他会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吗?我要在多大程度上为他的幸福负责?
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·鲍曼用“流动性”来描述西方后现代消费社会的特性。与固态社会(即大工业时代的现代社会)不同,在流动性社会中,一切神圣的、坚固的、持存的东西都消失了,整个世界被流动的、偶然的、不确定和不安全的因素所占据。
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就像身在流沙之中,没有任何固定的、可参考、可预测的框架。每一个试图稳固我们位置的举动,都可能适得其反,让我们陷得比以前更深。